欢迎光临E逸家网!
E逸家网 > 美文  > 正文

AI写作,解放你的创作灵感

(来源:网站编辑 2024-04-19 08:52)

每次要开始写作,最头疼的就是开头。所谓“下笔无神”,坐在电脑前东摸西摸,拖延不决,一开始就无法下手。

如果向全国中学生做一项问卷调查,询问他们最痛苦的任务,语文作文可能会名列前茅。据观察,许多人在中学语文课上留下的阴影可能会伴随一生,每次需要动笔写作时都感到迷茫,不知如何表达。

但写作却是不可避免的任务。即使与写作无直接关系,可能也需要写文档、工作计划、述职报告、会议记录……甚至是婚礼致辞、葬礼悼词等等。如今,无论是控诉上司还是伴侣,也流行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小作文,而作文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传播效果。

其实写作的本质是表达,最重要的是感受自己想要表达什么。然而动笔时往往很困难:不是没有东西可写,而是面对纷繁的思绪,似乎很难找到一个切入点,让思维顺畅地流淌出来。

每当此时,我就开始思考,AI能提供什么帮助。因此,在拖延写作的时候,我会尝试市面上的AI工具,看看有没有哪个能在写作方面给我一些帮助。

AI写作,或者说AI生成文本,早在ChatGPT之前就已经出现了。事实上,GPT最初就是用来生成文本的,后来OpenAI发现它也可以用于对话,于是改造成了ChatGPT。

我最早尝试的文本生成产品是Notion中的AI写作功能,从2022年11月中旬开始内测,比ChatGPT的推出还早半个月。同时,我使用的笔记产品Craft也推出了类似的功能。它们背后都是GPT或Claude,我记得我在那段时间的专栏中尝试过使用AI写作。

现在,几乎所有国外的办公软件都集成了生成式AI功能,包括微软和谷歌等技术公司。它们常常在发布会上演示一个场景:一键生成各种长篇大论,如邮件、文档、营销计划等。

生成效果如何呢?可以想象,如果你只是输入“帮我写一篇专栏吧”,AI可能会编排一篇废话连篇的文章。这并不是技术限制,而是使用者的期望。然而,人们期待AI能成为一种万能工具,能立即解决复杂的问题,就像人们幻想长生不老一样。

我最近发现了一个很好用的工具。你可能想不到,我是在VS Code中写这篇专栏的。这是微软针对程序员推出的一个编辑器,购买了GitHub Copilot后,可以随时召唤AI来撰写、修改代码。代码和专栏都是语言,效果还是不错的。

针对不同的场景去做“顺手”的界面并不难。例如,总结链接就不如做一个浏览器插件方便,一个实习生花一个周末就能写出来。

今天的AI产品一是缺少我的个人数据,二是缺少直接执行操作的能力,这导致它们没有办法对我“开箱即用”。

王建硕老师的那句话我一直在想。“不要把ChatGPT当作你肚子里的蛔虫。”一开始是从使用者的角度提醒自己,但后来切换到做事情的角度,就会想,凭什么AI不能成为使用者肚子里的蛔虫呢?我们怎么样才能让AI成为使用者肚子里的蛔虫?在脑机接口被广泛应用之前,还是需要一些别的方式。

这也是为什么我之前很期待Google和微软分别将AI整合到自己的办公套件中,即Google Workspace和Microsoft 365。我个人在Google中保存的数据更多,20年来的邮件记录和工作文档都在Google,理论上它应该比蛔虫更了解我。而它们的AI都可以直接在编辑器中使用,理论上可以省去了来回复制粘贴之苦。

然而,测试结果却令我非常失望。它们看起来仍然一问三不知,难以胜任我希望它们完成的任务,我不知道实现的难点在哪里。

这个领域还是有很多新产品的机会的。有一些产品已经拥有关于我们的大量数据,自然做起来比较容易。有一些开发者另辟蹊径,希望用不同的方式来获得用户的数据。我去年提到过的Rewind通过直接录屏的方式采集数据,但目前尚未找到良好的利用方法。另外有几个新的硬件产品,如Humane Ai Pin、Rabbit R1等,通过随身录音的方式采集数据,不知道会不会遇到类似问题。

我们是否真的需要收集用户所有的所见所闻?或许努力降低用户输入的门槛,也能捕捉到更多有价值的火花。这是我正在尝试的。现在我自己大部分的碎片想法都放在原型产品中,写稿的时候拿出来,也是灵感的来源。



版权保护: 转载本文请保留链接: meiwen/27.html